您现在正在浏览: 首页 » 新闻 » 地方新闻» 正文

王志纲在甘孜旅游发展战略策划座谈会上的讲话

2011-08-31 11:27:25     搜狐焦点网      我要评论()

         2003年8月3日,在甘孜州泸定县泸定桥宾馆会议室,王志纲为甘孜州委、州政府、州人大、州政协、各县主要领导、海螺沟管理局领导、新闻媒体和州里邀请的规划设计单位以及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、中科院、中国社科院的专家做了一场题为《城市中国——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经营》的主题演讲。
  演讲由州委第一书记刘道平亲自主持。刘书记先详细介绍了与会人员,说明邀请工作室的目的是做甘孜州全州旅游及城市经营战略策划。对工作室一行不辞辛劳经过13天(7月22日—8月3日)的考察,行程2000多公里,到12个县及主要旅游景点,在交通极为不便,旅途劳苦的情况下白天考察晚上研究、策划,刘书记代表全州90万人民表示衷心的感谢。

  王志纲的演讲分上下两个半场,上半场:城市中国——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经营。下半场:专门讲甘孜州。演讲全文如下:


同志们、朋友们:

  我们大家都能够感觉得到,经营城市是今天中国的热门话题之一。可以说从中央到地方领导都在探讨这个问题。那么为什么会提出这个概念?什么叫经营城市呢?

  根据世界城市的发展历程,有一个著名的拉瑟尔曲线是解释关于城市思考的关键。拉瑟尔曲线显示:当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达到30%的时候,会进入飞速发展期,直到70%之后进入平稳期。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孪生子,也就是说工业化过程造就现代城市。今天的中国城市化率已达到36.5%,这还是去年的统计,这个数字说明中国的城市化已经象飞机起飞一样头抬起来了,开始进入城市的高速发展升空时期。十六大党中央提出了很响亮的口号:“在中国人民初步解决温饱的基础上,2020年中国要全面实现小康”。小康的集中体现就是城市化率至少达到50%。在这个基础上,整个中国人民的生活将要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。

  第一个变化是从解决吃饭的问题、解决生存的问题,到转入整个民族享受。享受我们的劳动成果、享受我们的精神成果。提高生命和生活的品位和质量。这以前是当作资产阶级思想来批判的。这是人类追求的最良好目标。在此背景下,中国的整个经济增长形式、增长内容、增长结构都会发生深刻变化,举个简单例子:在此前,我们对整个中国的经济划分方式都是以第一产业、第二产业、第三产业。现在已经不能概括整个经济状态的中国。现在很多学者都在探索新的划分方法。我们也在研究。除了第一产业、第二产业、第三产业外,还有个重要的公式:恩格尔系数。衡量一个国家的国民生活水平、生活素质主要看他用于日常消费衣食住行,特别是吃饭、穿衣,如果占的日常消费越大,说明这个国家发展水平越低;相反,越高。倒过来说,一个国家的第三产业占的比重越大,说明这个社会越发达、越成熟。

  仿佛一夜之间中国从中央到地方都醒过来,中心是城市经营问题。有观点认为我们一直解决不了的三农问题(农村、农民、农业),就三农谈三农可能解决不了问题,反弹琵琶,就城市化、城市经营反而有可能舒缓和解决三农问题。

  环顾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,就会发现中国的专家、学者们把中国划分为9个城市群和城市带。但我们认为决定中国并决定中国和世界竞争的城市只有三大经济圈,这叫三足鼎立,也是三个发动机。第一个是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经济圈,共1亿2千万人口,这是中国经济最活跃,人口素质最高、生活水平最高的区域。称为长三角经济圈或大上海城市圈。第二个是以广州和香港为主的珠三角经济圈,我们把他叫做华南经济圈或珠三角都市群,覆盖人口6千万人。此前世界最关注的是珠三角经济圈,甚至全世界把他誉为“世界工厂”,他的产品几乎触及了包括美国和欧洲的整个东西方市场。还有一个经济圈是大北京经济圈,又有人把他叫做环渤海经济圈。也就是说以北京为主,拉动天津、河北,按吴良庸院士的设计往南是保定,往北是唐山。这个区域辐射的也是5、6千万人口。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就是这三足鼎立。就象个巨人,两条腿是长三角经济圈和珠三角经济圈,头是大北京经济圈。正是这个巨人支撑起了中国的整个架构。在这个背景下,所有城市只有一个选择,不是“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”,你要么划归这几大经济圈,要么服务它、接受辐射和聚合,在其中确立自己扮演的角色。青岛、大连等其他城市也都不错,但他们只是在这些大的经济圈里分工和合作。原来一个市长只关起门来做皇帝,从第一产业、第二产业到第三产业,只考虑自身的循环,这样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。因此,要在这些城市圈里找到自己的差异化竞争点。就象钟表的齿轮,确定了大齿轮(主齿轮),中齿轮、小齿轮后怎样找到啮合关系,从而大齿轮转一圈,你转十圈;你转十圈也带动大齿轮转一圈。采用这样一种离合关系,从而城市群、城市带、城市圈才各有生命力。

  回想起十年前的往事:我作为新华社的记者,派我去调查中央和地方的关系,到上海后采访了当时的市长黄菊,畅谈三个小时。当时谈的很多事情今天历历在目,上海究竟如何定位?上海未来究竟发挥什么作用?上海未来十年将会展现什么形象?现在我们回头看上海,已经不仅是全中国,乃至全世界都非常看好的,有可能成为世界五大国际大都市后的第六大都市,就在这短短的十年时间。当时他跟我说的观点,我经过这么多年的反思,终于明白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,在全球一体化的结构当中,上海的经济结构不是一、二、三,而是三、二、一。首先是第三产业,是现代服务业。再反弹琵琶,梳理第二产业、第一产业,不符合的一律淘汰。一百万纺织工人全部下岗,只保留了宝钢、麦道和其他高科技行业,当时震动之大,难以想象。几十万到百万工人下岗,但通过这十年的整合和转换,上海终于形成了五个流的集聚:金融流、信息流、人才流、科技流、物流。经过了十年,一个崭新的上海呈现在我们面前,他的辐射和聚合功能,以致能突破行政藩篱。广东一个县、市要整合底下的各路诸侯都很难,象东莞、顺德……都不服管。这一次南海和顺德被整合到大佛山,不管骂不骂都是完成件大事。至于广东和香港的一体化提了二十年,一直是“落花无情,流水无意”。过去香港对“穷亲戚”一样躲避广东,现在上海崛起后,香港反过来要和广东一体化了。但广东这时候开始“翘尾巴”了。我在记者采访的时候说了一句话:“广东和香港象寒冬里的两个巨人,原来谁也不理谁,现在互相抱着才能互相取暖,才能不会冻死”。面对上海的竞争,这样的背景下,粤港一体化才真正走到可以实施的阶段。一是交通上的一体化,香港到深圳蛇口的大桥已经开始修建,香港到澳门到珠海的大桥也要建。二是,温家宝总理到香港,给香港送了一份“大礼”——香港和内地提前实现WTO,香港就一下兴奋起来了。香港、广东怎么一体化,怎么联合起来与上海并驾齐驱的另一个发动机就提到日程上了。在广东、香港补课的时候,再看上海,本来他与江苏、浙江的行政地位是一样的,但现在他的辐射力已经使江苏、浙江,甚至更远的安徽、江西都投入他的怀抱。江西已经公开提出:“江西就是上海的后花园”。从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,在城市化、城市经营中,领导们思维方式应有三个转变:

        1、量入为出变为量出为入

  改变小而全、大而全的“小农”思维。我到了一个地方后,这有一亩三分地(多少资源)就关起门来做皇帝,第一产业多少?第二产业多少?第三产业多少?然后小而全、大而全,自我循环。这是违背现代城市化、全球一体化、城市经营的。这是效率最低,成本最高的。这就是小农经济的做法,在早期广东为了放活经济,基本就是这种方式。那时为了调动积极性,甚至各个县、镇、村都是小而全、大而全。举个简单例子:佛山市要建一个大学,刚刚投资3个多亿建好,发现南海、顺德比他有钱,建的大学比他还好。佛山搞了个奥林匹克运动中心,搞好了发现用不了,顺德比他搞的还大。这就是诸侯割据、自给自足、量入为出的的思维方式搞出的严重后患。为什么在李长春到中央之前要一统大佛山呢?就是考虑资源再不能这样耗散了,必须统一起来,在城市化、一体化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共享。所以这是第一个问题,把量入为出变成量出为入。量出为入什么意思,就是必须狗拿耗子,一定要到别人的锅里去舀汤。这是城市经营必须转化的第一个观点。比如甘孜:如果光是考虑自身的问题,就是看州里有哪些资源,然后东部怎么办,西部怎么办。县里又开始考虑了,东门怎么办、西门怎么办。然后乡里再考虑……。我们认为州里应该考虑:我在中国怎么办?我在四川怎么办?我究竟有什么资源是稀缺的、是具有差异性的?在这个背景下面,怎么在整个中国的一盘棋下面量出为入?考虑去吃别人的粮食下金蛋在我的甘孜。

        2、改线性思维转换为复合性思维

  过去领导们基本就只有GDP意识,纯经济意识,天天就盯着GDP啊、经济增长率啊,现代社会这些只是一条主线而已。比如甘孜,如果讲GDP的话,我们就只能补课工业化,最后就是“吃祖宗饭造子孙孽”。这里显然不可能大搞工业化,生态很脆弱,最后“天上鸟飞绝,地下人迹灭”,清水变浑浊,雪山融为水。什么都没有了。倒过来看这个问题,没有工业化还有没有现代化呢?完全能现代化,特别是全球一体化的前提下,没有第二产业,反而有更好的第三产业。除了经济指标外,文化、艺术,甚至生态,比如天上的明月、山间的清风、高山雪峰、冰川湖泊,很多东西在整个中国,特别全面实现小康的背景下都会散发强大的效力和效益。所以我们不能用线性思维而要用复合性思维来考虑它。当然,整合是个很大的学问。 

         3、封闭性思维转化为发散性思维

  封闭性思维就是关起门来做皇帝,只考虑我这一亩二分地。发散性思维就是把周边小至全州,中至全省,大至全国,把竞争关系转变为竞合关系。包括旁边的阿坝州、丽江和中甸的竞合关系,你的补充使他更能添彩,他的增长反而对你有所推动。

  在城市经营时代的领导一定要有这三个思维的转换,才能吃着碗里的,盯着锅里的,想着田里的。长计划、短安排,才可以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。

  回到我们说的中国城市群现象,除了长三角、珠三角和大北京这三大城市群以外,是不是其他城市就是“配件”,没有多少希望了呢?不是!红花还要绿叶辅,反而是各有各的所长,各自发挥各自的作用。“寸有所长,尺有所短”。在中国现在有一个非常好的历史机遇,中国城市群会出现“3+1现象”,即三大城市群+西部的核心城市。可能成为西部核心城市的有:成都、重庆、西安。其中成都和重庆称之为成渝城市带,大成都和重庆成为竞合关系。重庆作为工业、制造业重镇,成都不能和它攀比。重庆是后门设厂,成都不仅前门开店,后门也设厂。依附现代服务业中心基础,对第二产业补课,最后强化对大四川、大西部的辐射和服务能力。我们把它定位为:“西部之心,魅力之都”。他还将服务于整个四川的旅游。

  我们看到,在经营城市方面,中国市长的衡量标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:

  1、上个世纪6、70年代—80年代初搞建设

  2、上个世纪80年代末—90年代初管理城市

  3、到现在——经营城市

  现在衡量市长的标准之一就是能把城市经营得升值,极富竞争力,极富魅力,经营得极有辐射力,能够把自己的勺子伸到其他人的锅里去,让更多的人来消费自己。在具体的实际操作中,我们在中国已经做了8个案例,总结出的经验:不管城市经营怎么复杂,逃不脱这样五个环节:

  1、城市战略定位:

  从成都到甘孜,甚至甘孜的每一个县,比如康定、海螺沟、泸定、德格……可以说每个地域都面临战略定位。前提是全州的战略定位,象大厨确定宴席的菜系一样,只有总的菜谱确定了才能成席,否则可能菜很好吃但成不了席。不能关起门来做皇帝,要用动态、辩证、发散的眼光,放在整个世界、整个中国经济一体化这个背景下,寻找他的差异点或叫卖点。找准后把定位顺藤摸瓜找清楚。在定位清楚后去指导规划。

  2、战略资源的梳理、盘存、和整合:

  我们甘孜州究竟多少资源?如果没有一个标准,就会“公说公有理,婆说婆有理”。民间说“小道理服从大道理”。“大道理”就是战略定位。从发现资源的角度来考虑甘孜州的空气稀薄也是资源,这一行我们6000多米雀儿山走过、4200米的理塘睡过、……不仅我走下来了,整个团队来自北京、广州、上海等大城市的人大都走过来了,开始大家都惊恐,怕过不了这关,经过大自然的体检,比医生的话管用。空气稀薄经过人的传说,经过这种体验,是别的地方得不到的体检方式。千年的雪峰、万年的冰川、高原的森林湖泊……发展旅游就会发现老祖宗给我们留下很多宝贵的资源。

  3、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

  就是根据战略定位和资源要素量身制定区域的发展战略。

  4、城市空间布局与规划

  没有前面三项就进入这步是非常可怕的。一步到位搞规划的结果是好看不好吃,规划也会显得“魂不附体”。比如昆明市博会,一步到位做世博园,走弯两年,结果发现只是在完成政治任务。给昆明、给云南人民带来什么,后来又经过了重新调整、补课才到当时的模样。

  5、城市形象的定位、包装、品牌推广

  只有科学地经过了上述步骤之后才到了城市形象的定位、包装、品牌推广这一步,而不是象有的城市表象地包装宣传成“浪漫之城”之类。


分享到:

(编辑:taibai)

 

 

 

 

发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»

评论内容:
验证码:
【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】